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关于组织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校内选拔的通知
发布者:马妮    发布日期:2023-06-20    查看:996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教务通〔2023〕47号


校内各二级学院:

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和教育数字化战略落地实施,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以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促进教师信息化素养与教学能力提升,“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已于近日启动。学校组织开展校内选拔赛,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大赛简介

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以“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为宗旨,面向全国高校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或教学团队,致力于挖掘、培育并展示教师混合式课程建设及教学设计成果,促进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赛已被纳入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竞赛分析报告》和《全国普通高校教师教学发展指数》数据统计源,是衡量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生态的重要指标之一。

本届大赛官网:https://teachingcompetition.mh.chaoxing.com/

二、参赛对象及条件

请各参赛教师(团队)务必认真研读《关于举办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的通知》(附件1)、《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章程》(附件2)和《第五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评审标准》(附件3),全面、深入把握本项赛事的实质、标准和要求。

(一)校内承担教学任务、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的教师或教学团队,选定一门课程作为参赛项目。课程须基于优质在线开放课程,或使用在线教学资源、学习管理平台,开展线上学习和线下面授有机结合的混合式教学课程;或引入超星公司相关资源,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混合式教学课程。

(二)截至本学期末,参赛主讲教师近5年对所参赛的课程讲授2轮以上。以个人或团队形式报名,团队成员可包括1名主讲教师和不超过4名团队教师。

(三)往届全国高校混合式教学设计创新大赛获得特等奖、一等奖的项目,不重复参赛。

三、校内选拔流程

(一)学院推荐报名

各二级学院至少推荐1名教师/团队报名(团队总人数不超过5人,其中,团队负责人1人)。

(二)学院提交材料

各二级教学组织机构于6月30日前将《校内选拔申请表》附件4(加盖二级学院签字盖章)纸质稿报送至行政楼1A208。

(三)网上填报材料

参赛教师或团队于7月2日24:00前登录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网站http://dglgxy.zlgc2.chaoxing.com/(账号为办公账号,原始密码为s654321s,首次登录系统要求修改密码,如已修改过密码,请用新密码登录。如账号已绑定手机或邮箱,可点击“忘记密码”自行找回。如无法登录,可留言咨询网站客服,点击网页下方“耳机”图标),填报并上传附件。网上提交的参赛材料包括:

1.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附件5)

2.课程教学大纲(需反映课程教学设计方案和教改效果达成情况,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性质、课时学分、学生对象、课程简介、课程目标、学情分析、课程内容与教学安排、课程评价等要素);

3.一个学期的教学日历(附件6)

4.一次教学设计案例的说课视频(2-6学时),能体现一次完整混合式教学,时长不超过10分钟。

(四)专家评审

7月9日前学校组织专家根据大赛评分标准(附件3)进行评审,遴选参加校内说课答辩的教师,并公布名单。

(五)说课答辩

7月12日之前完成参赛教师说课答辩。(详情另行通知)

形式:主讲教师对应提交的教学设计,用PPT进行不超过10分钟的混合式教学设计案例说课,说课结束回答专家提问(5-10分钟)。

说课内容:简要阐述课程整体情况及混合式教学设计方案,重点聚焦于一次完整的混合式教学(2-6学时),具体阐述本次混合式教学的教学设计、实施流程等要素,充分体现教学创新。汇报内容请参考说课指南(附件7)。

(六)获奖公示

按材料评审、现场说课及答辩各占50%,计算总成绩,取前四名推荐参加复赛。7月17日前学校提交复赛名单。

四、支持措施

(一)初赛奖励参赛教师或教学团队,根据校内选拔赛实际情况,设置若干奖项。

(二)学校将邀请往届有混合式教学设计经验并获国奖的老师为报名参赛教师进行指导。

(三)组织相关领域专家为入围复赛、决赛者进行定向辅导,修改参赛材料、录制说课视频等。

五、注意事项

(一)参赛教师所提交的参赛材料和现场汇报环节中不得出现参赛教师姓名、所在学校及院系名称等透露个人身份的信息。

(二)参赛教师应保证参赛材料的原创性,不得抄袭、剽窃他人作品,如产生侵权行为或涉及知识产权纠纷,由参赛教师自行承担相应责任。

(三)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以赛促建、以赛促用、以赛促教改,激励教师勇于担当、善于学习、敢于超越,积极与全国同行交流,不断开阔视野,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材料提交时间:
2023-06-20至2023-07-03
此次申报参与的项目类型如下,点击进入在线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