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2023年度质量工程项目中期检查
发布者:质量工程管理员  发布日期:2023-12-08 查看:1555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教务通〔2023〕63号
各二级组织机构、项目负责人:
根据《东莞理工学院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管理办法》(莞工教〔2014〕86号)文件要求,学校现对部分在研的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检查范围
2021年立项的省级、校级质量工程项目、2022年立项的校级课程思政项目,项目清单详见《东莞理工学院2023年中期检查项目一览表》(附件1)。
二、工作组织
1.学院自查。项目中期检查以二级学院为主体进行,由所在的二级学院组织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或评审专家对项目建设的情况进行集体审议。建议专门组织评审会议,向学院全体教师进行汇报,以扩大教学改革的应用与推广价值。
2.教务部抽查。教务部对二级学院提交的检查结果进行核实、抽查。
3.公布结果。在学院自查和教务部抽查的基础上,教务部对中期检查结果进行汇总,审核通过,公布检查结果。
三、提交材料与时间要求
采取纸质提交与网上填报同时进行。
1.项目负责人提交材料。项目负责人填写《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表》(附件2)及准备相关建设成果支撑材料(课程类项目需提供课程网站),学院主管领导审核签字并加盖公章后,于10月17日前提交至所在学院组织评审。
以上同质材料同时需要项目负责人在10月24日前登录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网站质量工程网站http://gc.dgut.edu.cn/(首次使用,需老师用手机号注册,自行设定密码,并绑定学校和工号)进行填报。网站到期自动关闭,逾期未填报者,视为自动放弃。
2.二级学院提交材料。二级学院组织评审完毕,于10月24日前,统一将签名盖章的《学院质量工程中期检查报告》(附件3)(省级项目、校级项目、课程思政项目各填一份)共三份纸质版、电子版一同报送至教务部教研科(文件名为**学院中期检查报告书)。
四、检查内容及依据
(一)检查内容
对照以下材料,重点审核项目建设是否完成原申报书中的进度建设目标和内容。
1.各项目填报的《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中期检查表》(附件2);
2.项目相关建设成果支撑材料;
3.课程建设类项目需提供课程网站,并在课程网站上传相关材料,以作为成果支撑。
(二)检查依据
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参照《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评审指标体系(试行)》(附件4)执行,校级项目参照《东莞理工学院2021年校级质量工程项目申报指南》(附件5)执行;各级各类项目申报书所承诺的项目进度。
五、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
1.中期检查结果分为通过和不通过两种,对未通过中期检查的项目,由所在二级学院负责对未完成原因进行分析,并责成其整改,整改期至2023年12月31日,整改后仍不能通过的项目,将追回项目建设经费,作撤项处理。
2.有视频拍摄要求的课程建设类项目,拍摄未启动或者拍摄进度≤20%的项目,学校将通报并责成整改,整改期至2023年12月31日,整改后拍摄进度≤50%的项目,将追回项目建设经费,作撤项处理。
3.作撤项处理的项目,其负责人2年内不得申报校级教研教改项目。
六、工作要求
1.各二级学院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严格按照检查依据进行各类项目的中期检查工作,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评估,提出进一步建设的建议,并提供必要的支持,确保项目建设取得预期成果。
2.各项目负责人要参照各项目建设标准和验收要求,积极借鉴成功经验,做好建设工作。
材料提交时间:
2023-09-28至2023-11-02
参与的项目分别为: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属院系 |
---|---|---|---|
1 |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 | 马宏伟 | 机械工程学院 |
2 | 智慧防灾与应急管理特色人才实验班 | 孙璨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 | 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计划—集成电路方向实验班 | 卢贵主 | 国际微电子学院 |
4 | 大学英语教学团队 | 张放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5 | 经济与管理学院课程思政示范学院建设立项申报 | 黎伟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6 | 微机原理与单片机技术 | 唐校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7 | 《精细化工》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 张刚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8 | 环境工程 | 李衍亮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9 |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建设 | 张林云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0 | 机械设计 | 梁经伦 | 机械工程学院 |
11 | 东莞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工程管理 | 吴晓伟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12 | 建设法规概论 | 吴晓伟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13 | 涂料工艺学 | 赵莉丽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4 |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 | 王维 | 机械工程学院 |
15 | 东莞理工学院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 张斌华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16 | 工程材料及成型课程群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 孙振忠 | 机械工程学院 |
17 | 算法与数据结构 | 曲超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18 |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读(一) | 叶永胜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19 |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 | 谷云燕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20 | 数字系统综合设计 | 丁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21 | 数字电子技术 | 丁文霞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22 | 机械工程学院——校级课程思政示范学院立项建设项目 | 晏晓辉 | 机械工程学院 |
23 | 系统工程——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 | 黄辉宇 | 机械工程学院 |
24 | 电磁场与电磁波 | 沈飞 | 国际微电子学院 |
25 | 英语读写译4 | 刘瑾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26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陶铭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27 | 老年社会工作 | 刘静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28 | 匹克球 | 苏敷志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29 | 软件工程课程思政示范专业 | 殷建平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30 | 工程流体力学 | 杨小平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31 |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 | 马宏伟 | 党委办公室、学校办公室 |
32 | 数字系统综合设计 | 丁凯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33 | 《分析化学实验》全英示范课程建设 | 陈灵晶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4 | 城市安全应急管理与技术学院 | 郑愚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5 | 智慧防灾与应急管理特色人才实验班 | 孙璨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6 | 化工仪表及自动化 | 黄卫清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7 | 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专项计划-集成电路方向实验班 | 卢贵主 | 电子信息工程 |
38 | 基于混合式教学和工程应用的《桥涵水文》课程体系建设 | 喻鹏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9 | 绿色化工与清洁生产 | 李超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40 | 东莞理工学院-“西门子”虚拟仿真联合实验室 | 胡耀华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41 | 《道路勘测设计》 | 潘美萍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42 | 基于OBE教育理念的《员工关系管理》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程守红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43 | 工程化学与土木工程材料 | 高品海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44 | 批判与创新思维教程 | 郭奕鹏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45 | 基于成果导向理念下社会工作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提升探索 | 张子庄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46 | 课程思政背景下黄大年精神在工程测量课程改革中的实践探索 | 丁其乐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47 | 批判与创新思维导引 | 孙振忠 | 机械工程学院 |
48 | 英语演讲的艺术 | 刘瑾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49 | 思想道德与法治-线下一流课程 | 赵洁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50 | 《(新)网络营销》精品教材 | 全裕吉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51 | 基于思维导图的计算机类课程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及应用实践 | 谢仁平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52 | 东莞理工学院-360网络空间安全实践教学基地 | 李新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53 | 机器人跨专业团队项目化课程中的工程师法语教学 | 尹玲 | 中法联合学院(东莞理工学院法国国立工艺学院联合学院) |
54 | 环境生物技术 | 李衍亮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55 | PLC编程控制实战 | 黄辉宇 | 机械工程学院 |
56 | 《可靠性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与实践 | 龙建宇 | 机械工程学院 |
57 | 松山湖国际创新创业社区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 彭羚冰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58 | 《人力资源管理》精品教材(学科基础课教材) | 龚志周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59 | 《食品安全学》再版 | 王际辉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60 | 网络直播营销 | 杨金山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61 | 《自然科学经典导引》建设与实践 | 徐钦桂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62 | 教育学类课程教研室 | 黎婉勤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63 | 地方应用型大学的通识教育体系建设探索 | 许燕转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64 | 面向高互动课堂的理科课堂改革实践研究 | 林梓钘 | 网络空间安全 |
65 | 工程材料及成型技术 | 王维 | 机械工程学院 |
66 | 《数字媒介互动营销:从媒介理论到产业实践》 | 卢嘉杰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67 | 测评使用论证(AUA)框架视域下的英语叙事能力培养模式及其评价 | 麦肖群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68 | 基于OBE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群建设 | 况小雪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69 | 应用型高校美育质量测评体系及实施路径 | 吴寒柳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70 | 软件测试项目实践 | 张福勇 | 网络空间安全学院 |
71 | 有机化学教研室 | 陈贵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72 | 以典型实践课程驱动的机械类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 王帅 | 机械工程学院 |
73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生态环境技术中心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 吕小梅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74 | 解码科幻:从荧幕到现实 | 黄晓园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75 | 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化工专业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 涂军令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76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林荣 | 机械工程学院 |
77 |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 刘川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78 | 通识教育视域下地方性高校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路径与发展评价研究 | 郝丽霞 | 国际学院 |
79 | 土木工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 孙成访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80 | 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地方立法实务》为例 | 庄瑞银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81 | 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 朱晓红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82 | 光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叶海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83 | 模拟电子技术 | 赖颖昕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84 | 东莞理工-普密斯光电专业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 刘晔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85 | 沿海发达地区传统《桥梁结构电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胡守旺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86 | 基于“双一流”背景下《机械设计基础》线下课程建设 | 卢文娟 | 机械工程学院 |
87 |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探索: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 黄俊辉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88 | 教育学类课程教研室 | 黎婉勤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89 | 东莞理工学院音乐学专业《专业实训-器乐作品排练》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谭敏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90 | 党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路径研究 | 罗艳 | 马克思主义学院 |
91 | 新文科背景下商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 黎伟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92 | 3D打印技术及实践 | 宋菊青 | 机械工程学院 |
93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互联与封装材料创新联合实验室 | 陈德良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94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互联与封装材料创新联合实验室 | 陈德良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95 | 力学与设计课程探索 | 张伟伟 | 机械工程学院 |
96 | 民间舞素材 | 姚佩婵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97 | 基于产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相璇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98 | 机器学习 | 张宁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99 | 经济学原理 | 马光威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00 | “微”传播时代背景下高校“音乐教育+美育”共同体模式的构建研究 | 林雄文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101 | 基于热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 | 胡冰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02 | 文化育人视域下的“实践共同体”:应用型大学传媒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优化 | 王芹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103 | 人工智能 | 张剑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104 | 《建筑施工图绘制与实践》 | 卢素梅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105 | 双融驱动、双创牵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陈伟 |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
106 | 新文科及师范专业认证双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锐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107 | 机械零部件测绘实践 | 郑东海 | 机械工程学院 |
108 | 基于数学建模实践的《线性代数》课程改革探索 | 张静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109 | 系统与网络课程教研室 | 陶铭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110 | 液压与气动 | 汪超 | 机械工程学院 |
111 | 卓越英语教研室 | 张放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112 | 新工科背景下宽口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以“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为例 | 张兆云 | 电子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113 | 人文社科经典导引 | 宋秋敏 | 汉语言文学 |
114 | 物理化学教研室 | 黄斯珉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15 | 新工科背景下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 | 姜雄华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16 | 新工科背景下金属材料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 姜雄华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17 | 影视编导:艺术与形态的构成 | 严前海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118 | 项目化课程《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 陈雪芳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
119 | 智能化运营管理课程教研室 | 刘田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20 |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 | 何伟锋 | 机械工程学院 |
121 | 节能原理与技术 | 何清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22 |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能源与动力类专业综合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 | 林有胜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23 | 食品营养与健康 | 彭敏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24 | 产业经济学全英示范课程 | 洪志远 | 经济与管理学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