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通知公告>正文
关于开展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2024年度校内验收工作的通知
发布者:马妮  发布日期:2024-12-31 查看:235 次
主要工作要求如下:
教务/招生通〔2024〕84号
各二级组织机构、项目负责人:
根据《关于开展广东省本科高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2024年度验收工作的通知》要求,学校决定组织开展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以下简称“质量工程”)建设项目2024年度校内结题验收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验收范围
1.除“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外,经省教育厅正式发文立项的2021年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以及2021年之前立项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项目(含建设期满且尚未参加省级验收、以及前次验收中列为暂缓通过的项目)必须参加本次验收。(验收名单详见附件1)
2.上一年度省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验收中列为暂缓通过的项目,须整改完成并在校内再次结题后参与本次验收,否则按不通过处理。
3.在本文发布前,项目如已入选国家级(同类别项目)的,不列入本次验收范围。2022年及以后发文立项的项目,暂不参与省级验收。
4.因特殊情况,确需延期的项目须填写《质量工程项目重要事项变更申请表》(附件2),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年(2023年已申请暂缓验收的不得再申请延期),经所在二级组织机构同意后报送教务部审批。
二、验收方式
1.学校结题验收。申请省级验收的项目先进行校内结题,学校将组织校外专家检查验收,采取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以提高评价结果的可靠性与可比性。
2.省教育厅验收。在学校结题验收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进行分类验收。验收以网络评审形式为主,根据项目网络评审情况,视情决定是否进行答辩、集中评审或实地验收。各项目类别的评审指标请参照《广东省“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评审指标体系(试行)》(附件3)。
三、验收要求
1.参加验收的项目要结合项目建设标准和建设要求,对照项目立项申报书(申请书或任务书等),根据建设实际情况填写项目验收登记表(附件4)。验收项目必须提供成果实证材料,实证材料须按照验收登记表中填报内容的先后对应编辑并做好目录,组织提供成果佐证材料(包含结题报告、各类调研材料、论文、教材、大纲、课件、奖状证书、新闻稿等)。佐证材料须做好封皮与目录,便于专家评审时查阅。
2.各项目负责人要确保材料的真实性,结题报告附在佐证材料内,请在佐证材料的封面和目录加盖各二级单位的公章(结题报告、验收材料装订及佐证材料封面目录格式模板详见附件5、6、7)。未按照要求填写验收登记表或未提供结题报告或相应佐证材料,以致项目验收信息不完整的,佐证材料造假、与项目本身无关或不能证明项目建设成果者,省级验收不予通过。
四、材料提交及时间要求
(一)平台填报。12月26日前,项目负责人将填报好的《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验收登记表》(附件4)以及相关佐证材料(请把所有的佐证材料进行汇编,加封面及目录、且在封面和目录上加盖学院公章,合成为一个PDF文档)、原项目立项申报书(申请书、任务书等)(以上三个文件格式均为PDF格式)提交至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管理系统http://gc.dgut.edu.cn/(首次使用,需老师用手机号注册,自行设定密码,并绑定学校和工号),完成填报。逾期系统关闭,不再受理。本次校内验收全部质量工程系统电子档提交,暂不需要纸质版材料。
(二)二级学院审核提交。12月27日前,项目所在二级组织机构完成系统的学院审核环节。学院无需提交纸质版材料。
(三)学校审核。1月5日前,教务部组织完成专家评审相关事宜。
五、验收结果
校内验收评定结果分为“通过”、“暂缓通过”和“不通过”三个等级。
1.校内评定为“通过”的项目,可参加省教育厅组织的质量工程项目验收。
2.评定为“暂缓通过”的项目今年不具备参加省级结题验收资格,明年经整改完成并在校内再次结题,可以重新提请参与省厅验收。
3.评定为“不通过”的项目,学校将终止项目建设,在校内予以撤项,按要求上报省厅备案,并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
六、注意事项
1.项目申报时的建设目标必须全部完成。原项目立项申报书作为一个单独的文档和佐证材料共分2条上传至附件材料处。
2.佐证材料中的建设成果与建设目标必须相对应,成果必须为立项之后产生的成果,且成果和项目之间存在对应逻辑关系。
3.《广东省质量工程项目验收登记表》(附件4)中财务处盖章部分需先盖好章,提交材料时请多预留好盖章页,以利专家提出修改意见后,不需要再次去财务处盖章。
4.校内结题验收通过后,项目负责人还需登录省项目平台上传相关结题验收材料,届时教务部会收齐签字盖章版纸质版验收登记表(附件4),具体要求另行通知。
材料提交时间:
2024-12-17至2024-12-30
参与的项目分别为:
序号 |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所属院系 |
---|---|---|---|
1 | 基础力学虚拟教研室 | 马宏伟 | 机械工程学院 |
2 | 智慧防灾与应急管理特色人才实验班 | 孙璨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3 | 东莞理工学院人才培养计划—集成电路方向实验班 | 卢贵主 | 国际微电子学院 |
4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林荣 | 机械工程学院 |
5 | 沉浸式体验教学模式研究 ——以《地方立法实务》为例 | 庄瑞银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6 | 东莞理工学院—东莞市社会工作协会大学生实践教学基地 | 朱晓红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7 | 光电子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叶海 | 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8 | 东莞理工-普密斯光电专业科产教融合实践教学基地 | 刘晔 | 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9 | 沿海发达地区传统《桥梁结构电算》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 胡守旺 | 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 |
10 | 社会工作专业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实践探索:以东莞理工学院为例 | 黄俊辉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11 | 新文科背景下商学院实践教学体系改革研究 | 黎伟 | 经济与管理学院 |
12 | 东莞理工学院-广东生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电子互联与封装材料创新联合实验室 | 陈德良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13 | 民间舞素材 | 姚佩婵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14 | 基于产出导向的《应用化学专业综合设计实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 | 黄相璇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5 | 基于热交换原理与技术课程的项目式教学模式研究 | 胡冰 | 化学工程与能源技术学院 |
16 | 文化育人视域下的“实践共同体”:应用型大学传媒类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路径优化 | 王芹 | 文学与传媒学院 |
17 | 双融驱动、双创牵引,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 陈伟 | 粤台产业科技学院 |
18 | 新文科及师范专业认证双背景下小学教育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 | 张锐 | 教育学院(师范学院) |
19 | 新工科背景下宽口径专业基础课教学模式探索——以“电气工程基础”课程为例 | 张兆云 | 电信工程与智能化学院 |
20 | 新工科背景下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选修课的教学研究 | 姜雄华 |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21 | 以学科竞赛为导向,创新实践教学融入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实践 | 何伟锋 | 机械工程学院 |
22 |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学本科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 林荣 | 机械工程学院 |
23 | 社会工作职业能力培养的实践研究 | 成伟 | 法律与社会工作学院(知识产权学院) |
24 | 华为信息与网络技术学院 | 袁华强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